从“无序”到“有序”:双碳目标下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
更新时间:2025-02-19 | 点击率:510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突破1158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超过500万台,但车桩比仍为2.5:1,存在供需失衡问题。根据规划,2025年车桩比将优化至2:1,2030年达到1:1,以缓解“充电难"痛点。 大规模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加剧了电网峰谷差,导致调峰难度增加、电能质量下降,尤其在老旧小区等电网薄弱区域更为显著。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双碳"目标,要求通过有序充电整合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优化电力系统运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国家政策明确鼓励智能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等技术应用。例如,《关于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能量与信息双向互动体系,将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削峰填谷和虚拟电厂交易。规模扩张: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357.9万台,预计2025年将新增103.8万台,公共充电场站增至30.3万座。 区域分布不均:广东、浙江等十省占据全国68.8%的公共充电桩,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虽达97%,但节假日仍面临供需矛盾。 智能调度与平台管理:如安科瑞充电桩云平台(AcrelCloud-9000)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充电桩实时监控、负荷优化及故障预警,支持用户预约充电和分时电价引导。 车网互动(V2G)试点:部分区域已实现电动汽车向电网反向供电,缓解高峰负荷压力。例如,800V高压快充技术可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0-15分钟,提升用户体验。 运营精细化:充电运营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从“拼价格"转向“比服务",推出星级场站评价体系,优化安全合规、运营效率等指标。 场景适配:针对小区、园区、高速服务区等不同场景定制方案。例如,居民区侧重慢充桩布局以降低电网冲击,商业区则增加快充桩比例。 用户行为引导困难:尽管分时电价等经济手段可调节充电时间,但用户响应率仍受充电便利性、价格敏感度等因素制约。 老旧电网改造压力:部分区域配电容量不足,若电动化比例超过50%,配变超载风险显著增加,需投入高成本进行扩容。1.方案介绍
解决方案趋势
基于 EMS 解决方案从设备运维的角度解决本地充电的能量管理及运维问题,与充电管理平台打通数据,为企业微电网提供源、网、荷、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有序充电运营管理平台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充电设施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充电桩的监控、调度 和管理、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 和 充电效率,提升用户充电体验和服务质量。用户可通过APP或小程序预约充电,避免排队等待,同时为充电站提供精准充电需求数据,便于后续的调度和管理。用户端小程序--充电实时数据、订单数据查阅、个人中心功能入口手机APP--充值金额灵活、消费明细一目了然、充电发票一键申请60kw/80kw/120kw/160kw直流智能充电桩上海松江站停车场充电项目上海松江站,是沪苏湖高铁全线最大新建站,也是上海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级枢纽。总建筑面积达 11.6 万平方米,其中主站房面积 6 万平方米,采用线上式候车模式,主体共 5 层,设计最高聚集人数为 5000 人,站场总规模将达 9 台 23 线。2024 年 12 月 26 日正式投入使用。我司方案配置:仪表、火灾、消防电源、疏散、限流式保护器、充电桩及电力监控、建筑能耗、EMS综合平台,其中充电桩包含7kW交流桩 209台,60kW直流桩 121台;有序充电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性工程,需政策、技术、市场多方协同。随着工业大模型、虚拟电厂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车网互动标准的统一,未来有望实现“充电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车从“电网负担"向“灵活资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达成。